到處排隊買口罩買不到,恐慌?確診人數節節升高,恐慌?面對疫情,有一些人先產生了比實際疫情更加嚴重的焦慮,特別時刻也要為你自己的心靈防衛!生命本來就有夠多無法預期的事情,我們需要多一點信任、少一點焦慮,不要讓對疫情的「不安心」成為一種另類壓力,壓垮了自己。
疫情資訊太轟炸 弄清焦慮原因
社群軟體間瘋傳疫情各項訊息、手冊、圖文、口號,反而沒有帶來安心,為什麼?獨立天下評論指出,不安的情緒可能來自於接收外界過多的紛雜資訊,被風向帶領,以至於產生慌張,我們需要辨別資訊。譬如有口罩議題聚焦於價格、捐贈上,甚至還有圖利廠商之說,但事實上目前口罩短缺與產能和原物料不足有關。
當疫情發生,內心恐慌焦慮雖然不會致命,但也不只為心靈帶來負擔,可能也會降低免疫力,恐慌也會有傳染力。張老師月刊指出,我們大腦中的「邊緣系統」(Limbic system),包含海馬體及杏仁體,受到刺激時,就會產生情緒反應。而「額葉」的區域(Frontal Lobe)可整合大腦中非任務性長期記憶,對事物的判斷、當前行為的後果、行動選擇等等,若額葉啟動正向的想法有助穩定情緒。
所以要先穩定安撫情緒,就能幫助啟動大腦認知功能(額葉),保持思維清晰和心情穩定,再看事情會更精準清晰。
身心靈一起抗疫 三帖良方參考
其實台灣的中央防疫單位嚴謹認真,目前疫情已在良好控制中,這時候大家更要安定心情,避免恐慌的氣氛擴散,要怎麼安心呢?這裡有幾點實際方向。
帖方一:分辨雜亂資訊 掌握正確消息
不要接收太多雜亂資訊和言論,過濾社交軟體訊息,並且掌握正確的疫情資訊,了解相關的資源管道如「行政院消保會」1950、「疾管署」1922,或是直接加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方Line帳號「疾管家」,避免看到假消息無故恐慌。
帖方二:避免聚焦自我 體會整體共好
太過於為自我健康焦慮,反而容易受影響,恐懼害怕會降低人的免疫力,反而有生病的危險。試著把焦點從自我轉移到「社會整體共好」上面,我們在社會中是相互依存的,他人好也是自己受惠,如果囤積口罩和酒精,讓更需要的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酒精棉片)、醫療院所和第一線防疫物資短缺,更多人因此生病了,也增加了自我風險。
帖方三:情緒要有出口 尋求專業幫助
找一些讓心情放鬆的方法,抱持自在舒適的狀態,保持良好的休息與睡眠,運動提升免疫力,另有支持系統如「張老師」1980輔導專線及網路輔導、「衛福部」1925安心專線等網絡、或是宗教信仰團體來尋求幫助。若已經有過度誇大、與現實極為不符的焦慮情況,建議進一步考慮求助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。
編輯、製圖|城市新聞
文章取材自|獨立評論在天下、張老師月刊
神是我們的避難所,是我們的力量,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。(詩46: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