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新生命小組教會透過一系列「死而復活」的信息,幫助每位弟兄姊妹,走進信仰的核心。這週,新生命團隊帶大家看耶穌在馬可福音5章21-42節行的「死而復活」神蹟,帶領我們深入思考這段經文, 經營真正復活的生命。
死而復活的需要
「耶穌去到哪裡,代表『需要』就在那裡。」方伶慈牧師說,「死而復活的需要,就在你和我當中,耶穌總能夠看見需要,發現需要,走到需要當中。」
管會堂的睚魯,他的小女兒瀕臨死亡邊緣。這不僅是一個人的需要,整個會堂信仰也需要被更新。會堂有舊約所有一切的律例、典章,有神的教導,也彰顯以色列的信仰。管理會堂不僅是睚魯的工作,也是他的生活和信仰表白。
但面臨女兒將死,睚魯不去會堂,卻選擇求靠耶穌,「表示會堂已經無路可走,會堂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福音大能,沒有死而復活的救主。」我們的信仰生活,是否也需要「死而復活」的能力?
死而復活的轉機
現場有「眾人」擁擠耶穌,期盼耶穌能滿足他們的需要。耶穌在這眾多的需要中,為何選擇睚魯,還願意跟著他走,去到他的家服事他的女兒?
因為睚魯願意完全降服在耶穌腳前,再三呼求主,成為耶穌揀選、同行的理由。今天,我們也可以選擇與耶穌同行,放下面子,承認需要死而復活的大能。
死而復活的挑戰
好不容易耶穌答應了睚魯,卻又遇到大塞車,中間還有一個婦人「插隊」進入耶穌醫治的計劃。「看似『眾人』、『血漏的女人』,對睚魯好像都是攔阻,睚魯卻在過程中學會等候,最後卻都擴充他的信心!」蕭志平區長說。女兒快死了,睚魯當然很急,但睚魯沒有擠開眾人,而是謙卑、忍耐的等候耶穌。
「睚魯有一種智慧,這種智慧代表沒有被自己的情緒所淹沒, 願意給上帝空間,讓上帝可以說話。 」蕭志平區長說:「當我們選擇安靜在神面前,表示我們願意進入一種生命操練。」這個操練,帶領睚魯走一個死而復活的信心之路 。
死而復活的分別
儘管睚魯面臨著如此巨大的挑戰,他仍然學會將「自己的需求」擺在耶穌的面前,讓耶穌帶領,不被外界的攔阻所阻擋。這段過程中,睚魯所經歷的,不僅是對自己信仰「優先次序」的衝擊,更是挑戰自己對上帝信心的臨界點。在35節中,睚魯接到女兒已經死亡的消息,他沉默不語,給上帝更多的空間,讓祂在我們的生命中說話。
耶穌的話語在這個時刻顯得格外有力:「不要怕,只要信。」這是面對死亡、軟弱、恐懼時我們唯一的指引。在挑戰中,世俗的聲音可能出現:「你的女兒死了,何必還勞動先生呢」,但耶穌的示範告訴我們,需要把這些聲音趕出去。
死而復活的團隊
然而,當睚魯以信心走向復活之路時,蔡岡廷牧師也指出一個關鍵,「耶穌不是單打獨鬥。」在37節中,耶穌選擇帶著三位核心門徒進入睚魯的家中,這提醒我們,面對信仰的衝突或是面對屬靈的挑戰時,我們需要與信心相伴的團隊,一同帶下權柄。
團隊要與耶穌同工。「這個世代會對你說,信耶穌不要太辛苦、不要太迷信。」這個世界也許會嗤笑你的信仰,耶穌說把他們「趕出去」,你要成為耶穌的團隊,與耶穌同工。蔡岡廷牧師鼓勵大家:「面對挑戰,要對耶穌有絕對的信心,來陪伴肢體走信心的道路。」
死而復活的目的
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,也揭示了死而復活的目的。我們看到耶穌不畏懼觸摸死亡,即便根據當時的律法,活人碰觸死者是不潔淨的。耶穌的行為卻彰顯出祂是介入生命的主,祂願意觸摸我們生命最黑暗的一塊,祂能讓最絕望的情況完全復活。
蔡岡廷牧師也分享自身的經歷,他剛來到教會時,正面臨夢想的死去、自我信心的消失,以及與家人關係的破裂。這一切原本如同一場夢魘,他感到困惑與茫然。但在跟隨耶穌的過程,他經歷了死而復活。「藉著與耶穌的相遇,一切開始有了轉機,耶穌的愛和權柄使我的夢想恢復,也讓我在家人關係中找到救贖的可能。」蔡岡廷牧師說。
讓我們一起認識和經歷這位生命的主,祂有權柄勝過一切黑暗,在祂死而復活的大能裡,找到真正的盼望和生命的豐盛。
記者謝馥婷/台北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