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建造教會的標準和根基就是相信——無論金銀寶石、草木禾稭,都能一同建造一個成熟、能彰顯耶穌基督長成身量的教會。」上週主日聚會,何玉峯長老透過哥林多前書,分享建造教會需要不同的建材,我們來到教會,最重要的一個目的,就是讓神幫助我們看見自己有什麼恩賜,要如何一同服事、一同建造教會。
何玉峯長老說,教會不像企業、學校,看的不是學位、經驗或家庭背景,在教會裡,上帝能整合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人,一同建造主的教會。
兩種聚會結果:受益 vs 招損
在哥林多前書11章17-34節,無論基督教、天主教,都有聖餐的依據,但各宗派教可能會有不同的習慣和儀式。有些領聖餐是與平常三餐分開,而餅不是用來讓你填飽肚子,是象徵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;也可能有一種本來就是吃飯的聚會,像是哥林多教會的背景是家庭教會,一個「家教會」就類似一個分堂,由家的主人自願提供場地,並帶領一起用餐、一起禱告,能同時服事人屬靈的需求和肉身的需求。
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聚會,在林前11章17節說:「因為你們聚會不是受益,乃是招損」,何長老說:「這個世界就是會往兩條路上走。你永遠都要學會選屬主的路,參加屬主的聚會,吃屬主的餐。」神的本意是希望我們藉著聚會受益,但若我們不警醒、不遵守神的話語,即使聚的很開心,最後的結果可能仍是受虧損。
受益的聚會需要彼此謙讓
那到底什麼是受益?什麼是虧損?聖經接著在20-21節說到,哥林多教會的聚會「算不得吃主的晚餐」,因為人可能在乎的是「各人先吃自己的飯」。當時哥林多教會所處的社會環境,三餐不繼的人比例相當高,而家教會聚會時的主人提供用餐,將可能成為許多人的供應,因此教會若能 self-giving(謙讓),也就是建造在十字架捨己的根基上,聚會也才會是受益。反之,若人自私搶佔只顧自己,這就叫做self-taking,會讓聚會招損。
33節說:「你們聚會吃的時候,要彼此等待」,何長老說,受益的聚會不是先來的先贏,是需等待最需要的人。而想得著彼此等待、彼此謙讓的心,則需要讓我們的生命,建造在主耶穌基督的憐憫與救恩上。
家就是教會,服事主不二分
哥林多前書第16章15節提到,「司提反一家」專以服事聖徒為念,也就是說他的家就是一個家庭教會,他用他的家來服事所有來聚會的弟兄姊妹。第11章22節「你們要吃喝,難道沒有家嗎?」則有學者解釋為「你們要吃喝,難道就不在這個主的家嗎?」,如果我們什麼都自己先在家裡解決,或是你不讓人在屬神的家裡供應吃喝或其他所需,「其實你沒有進入這個教會,你的家也沒有進入這個教會,因為家和教會是分不開的。」何長老說。
「若有人飢餓,可以在家裡先吃,免得你們聚會,自己取罪」,34節中先吃的「先」在原文沒有,就也是在家裡吃。比照前面經文的解釋,也說明「若有人飢餓,可以在教會就吃吧」。家和教會是建造在 self-giving 的根基,若沒有建造在這個根基上,會讓自己和教會受虧損,這叫自己取罪。
應當如此行,為要紀念主
我們看見在23節,保羅說起耶穌與門徒在最後的晚餐時的聖餐。「這是我的身體」在希臘文原文中直接翻譯為 this of me is the body,意思就是指「我就是這個身體」。而後面的為你們捨的原文則是 for you。
耶穌身體寶貴的關鍵在於「我這個身體是你們的」。最後,「你們應當如此行」,如此行的原文就是 do this,也就是照著耶穌做在祂身體上的事,你們也去做。
吃了餅和杯,並非要建立一個儀式過程,無論教會用什麼樣的形式領聖餐,重要的不是去在乎要用什麼餅、什麼杯或什麼禱告詞,而是走出聖餐聚會後,我們能否領受並願意 do this for you,願意按照主所說的去做。
如此一來,領聖餐的動作才能像一篇道一樣,能宣揚主的死,把福音傳講出去,唯有這樣的目的被成全了,才叫做受益的聚會,持續傳承兩千年來主所呼召教會的使命。
記者葉嬡儒/台北報導